6G沉浸式通信和智能感知等多元化应用,以及物联网从万物互联迈向万物智联,使得无线网络将超越传统的通信范畴,通过通信、感知、智能、计算和数据的融合,推动生态系统从单一设备向多样化设备转变,并由单一量级向“空天地一体化”演进。由于无线空中接口的开放性,无线传输比有线通信更容易受到恶意攻击,不仅会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而且会引发社会动荡,因此无线网络安全在网络空间安全乃至国家安全中的地位和作用愈发重要。
为了更好地了解无线网络空间物理层安全发展趋势,掌握诸如辐射源个体识别和物理层安全认证等最新技术,拓宽研究视野,促进学术进步,并推动技术成果的有效应用,特策划和组织本专题。欢迎从事相关技术研究的专家学者和专业技术人员提供原创性研究论文,踊跃投稿。
一、专题团队
专题主编:王红军教授(国防科技大学)
Email:wanghongjun17@nudt.edu.cn
博士,国防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电子对抗领域研究工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部级等项目10余项,获省部级等科技进步奖10余项。出版专著6部,在国内外知名期刊和会议发表论文120余篇,授权专利30余项。
专题副主编:许魁教授(陆军工程大学)
Email:lgdxxukui@sina.com
博士,陆军工程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宽带无线通信与抗干扰的研究工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江苏省优秀青年基金1项,省部级等项目10余项。在国内外知名期刊和会议发表论文100余篇,授权专利20余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7项。
专题副主编:徐勇军教授(重庆邮电大学)
Email:xuyj@cqupt.edu.cn
博士,重庆邮电大学教授、博士生/博士后导师,重庆邮电大学高等科学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吉林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得者,研究方向包括物理层安全、下一代移动通信、无线资源分配等。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联合重点等省部级以上项目10余项。在国内外知名期刊和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出版专著2部,授权发明专利30余项(美国发明专利1项),成果转化24项。曾参与IMT-2030《智能超表面技术》、中国通信学会《自智网络前沿技术》、6GANA《6G内生AI网络架构十问》等多项技术白皮书撰写工作。
二、征稿范围
聚焦学习范式、网络系统和应用场景等多个维度,包括但不限于:
- 基于元学习的辐射源个体识别技术
- 无监督学习在辐射源个体识别中的应用
- 自监督学习在辐射源个体识别中的应用
- 多域特征融合驱动的辐射源个体识别技术
- 大语言模型赋能的辐射源个体识别技术
- 可移动天线辅助的辐射源个体识别技术
- 智能反射面辅助的辐射源个体识别技术
- 多模态数据融合的机动辐射源跟踪技术
- 小样本场景下的辐射源个体识别技术
- 零样本场景下的辐射源个体识别技术
- 无线网络物理层频谱异常检测技术
- 无线网络物理层安全认证技术
- 无线网络物理层加密与认证技术
- 智能超表面系统物理层安全技术
- 通感一体化系统物理层安全技术
- 隐蔽通信系统物理层安全技术
- 卫星通信系统物理层安全技术
- 无源物联网物理层安全技术
三、投稿要求
稿件类型:中文、英文或中英文双语稿件均可,研究性论文或综述、评论均可,应属于作者的科研成果,未在国内外公开发表,已作脱密处理,无学术不端行为。
稿件格式:参照《电讯技术》论文模板(关注本刊微信公众号,回复“模板”下载,或在本刊网站http://www.teleonline.cn “相关下载”栏目下载)。
投稿方式:登录《电讯技术》网站(http://www.teleonline.cn)注册后投稿。投稿时请在备注栏注明“无线网络空间物理层安全”专题。
截稿日期:2025年10月12日。
评审方式:专用方式加急处理。
录用发表:录用后即在中国知网网络首发,正刊出版(预计2025年12月),稿酬从优。
其他事项:“葵花宝典3.3”,不看吃亏在眼前!(投稿、修稿、校稿、稿酬、样刊……)
电讯技术编辑部
2025年4月16日